_唐代的瓷器“唐三彩”,是否就只有三种颜色?

chkek 实时热点 982

大家好,今天新保网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关于5岁娃打碎3千年文物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搜索,因此,小编特意整理了5个与唐代的瓷器“唐三彩”,是否就只有三种颜色?相关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唐代的瓷器“唐三彩”,是否就只有三种颜色?
  2. 如果有人不小心把你的收藏品弄坏了,你会怎么处理?
  3. 把花瓶打碎了.怎么办?
  4. 从泥土里挖出来的陶罐有什么特点?
  5. 请问三星堆祭祀坑很多文物打碎埋下去的,这样做为什么?

唐代的瓷器“唐三彩”,是否就只有三种颜色?

亦文亦物聊文物:“唐三彩”就是只有三种色的陶器吗?

_唐代的瓷器“唐三彩”,是否就只有三种颜色?

感谢邀请问答,本文分3部分,1082字,阅读需用时4分

1、最早发现唐三彩

洛阳是古代王朝中心,先后有夏、商、周、战国韩国、汉、曹魏、晋、北魏、隋、唐等15个朝代在此建都,共105位皇帝在这里登基。

1880年,洛阳北部邙山古墓坍塌,之一次露出唐三彩真容。由于史书并无相关记载,当时无人认识。

1905年,修建洛阳-开封铁路,沿线邙山王室墓群大量发掘,唐三彩海量出土,本身是陪葬冥器,百姓嫌不吉利,故无人理睬,不少器型流入北京琉璃厂,引起王国维、罗振玉两位国学专家的关注,两人经过分析研究,将其命名为唐三彩。

1920年,河南艺人南石山、高成汉等7人尝试修复出土被损毁的三彩,是中国近现代仿制唐三彩的开端,由此,国内最密集、工艺水平更高的三彩烧造技艺,现在主要集中在河南洛阳,当地技艺娴熟,也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_唐代的瓷器“唐三彩”,是否就只有三种颜色?

2、“唐三彩”为学术定义,不是具体的颜色指数

什么是唐三彩?百度百科有定义,我在这里不赘述,重点说为啥要叫“三彩”。

三彩为低温釉陶器,颜色多样是因釉料内含有铜、铁、钴、锰等元素,一般来说黄色、绿色、褐色是基本颜色,由其搭配,又有很多种变化,可生成蓝、白、浅绿、深绿等,釉色丰富,在汉语中,“三”指代“多”的意思,一般古文功底深厚的老先生喜欢用三来指代更多,唐三彩的名称就被沿用至今。唐三彩,指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三彩器物,距今约1300年历史。

所以,唐三彩只是学术说法,并不是说它仅有三种颜色。

3、唐三彩始于何时?又有哪些代表性的器型?

据出土资料显示,唐三彩雏形是汉代低温铅釉陶器,流行于黄河一代,又称“北方釉陶”,在700-800度烧结,器型多样。到南北朝时期,材料由普通粘土变为瓷土,烧结温度也提高到1100度,且发明了二次入窑手法,是唐三彩原始形态。

唐三彩真正兴盛在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

厚葬之风盛行下,短短二三十年便风靡一时,据《唐会要》记载:“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煽动,破产倾之,风俗流成,下兼士庶”。可见流行之广。

目前,据国内各大博物馆馆藏文物看,唐三彩大致分成三类:人物、动物、器皿。

唐代官府养马数量达70万匹,马文化盛行,三彩中马的造型特别多,精品以1981年洛阳龙门安菩墓黑釉马为精品。

另外,唐代对外贸易兴盛,中西文化交流广,骆驼和胡人不断往来于都城,三彩骆驼也特别多。

值得注意的是,唐三彩人物造型的面部基本都不施釉,这又是为何?

因为釉料流动性好,若提前上色,烧出来后面色狰狞,所以我们见的不少唐三彩的人面脸部都是素面,这也是其一大特点。

想看更多请关注我的账号【亦文亦物】,看更多专业的文物知识。

所谓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唐三彩是唐代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唐三彩罐,口径3.7、腹径8.2厘米、底径4.7厘米、高7.6厘米。此器形体较小,小口,卷沿外翻,圆唇,溜肩,鼓腹,平底假圈足。器身上部施半釉,为绿、黄、白三色釉,下部露白胎。

唐三彩水注,口径3.6、腹径5.9、底径3.6、高8.4厘米。喇叭形小口,尖圆唇,短粗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假圈足。肩一侧有管状短直流,相对一侧为双股小鋬。器身大部分地方施绿、黄、白三色釉,少部露白胎。

唐三彩人俑,高5.8、宽3.2、厚2.5厘米。人佣头上带帽,张口,着袍,双手合十置于胸前,盘坐在椭圆形台座上。面部施浅黄釉,帽及上身衣服施浅绿釉和少量白釉。

唐三彩人面埙,高6.5、宽5.4、厚4.9厘米。埙为人头形,高鼻浓眉,满面胡须,应为胡人的造型。中空,两个空洞的眼睛应为辅音口,头顶中部有一进气口。头顶及面部施绿、黄、白三色釉。脑后敷有一层化妆土,白胎。

唐三彩狮,高4.9、宽3.7、厚3.2厘米。狮作蹲踞状,蹲于椭圆形台座上,张口平视,颈下胸前挂有圆形铃铛。通体施绿、黄、白三色釉,底部露白胎。

谢邀!

“唐三彩”作为一种低温釉瓷器,颜色有黄、绿、褐、蓝、白、黑等,具备其中一种颜色的叫“一彩”,具备其中两种颜色的称“二彩”,具备其中两种以上颜色的则可称“三彩”,而所有这些(包括一彩、二彩、三彩)都是广义上的“三彩”。所以说,“唐三彩”不只是仅指三种颜色。

唐代的瓷器“唐三彩”,是否就只有三种颜色?

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浅谈瓷器的手感》、《瓷器鉴定中的“望、闻、问、切”》、《气泡在瓷器鉴定与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作品,现在就古董鉴定问题已经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现在入驻自媒体平台,期待与所有真爱古瓷的朋友坦诚沟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感谢各位朋友的捧场关注与点赞!谢谢!

而且声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个人的收藏,万不得已用别人的图片,我会特别注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图片远不如实物精美漂亮,没办法,个人技术不行,光线、角度、距离都把握不好,大家凑合着看吧,能说明问题就行。

为了更好、更直接地与各位瓷友沟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经开通了“西瓜视频”,已发“蚯蚓走泥纹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窑何以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应该如何鉴定”等视频,欢迎喜欢探讨瓷器鉴定真谛的朋友观看、评论,后续我会开通“西瓜视频直播节目”,方便与有瓷器鉴定鉴赏需求的同道沟通,敬请期待!回到话题上来。

唐代的瓷器“唐三彩”,是否就只有三种颜色?

“唐三彩”并不是只有三种固定不变的颜色,而是指单件往往不超过三种颜色而已;“唐三彩”的颜色种类其实很齐全赤(铁红而非铜红)、橙、黄、绿、青、蓝、紫、白、黑九色俱全,子还不过在同一件“唐三彩”器物上一般不会超过三种组合颜色而已。

另外,“唐三彩”绝非都是“冥器”,有好多生活用品、艺术品、陈设品,而且其艺术品、陈设品的艺术价值都远远高于“冥器”和生活用品。

上几件网上“唐三彩”图片,以证上言,以饷同道。

如果有人不小心把你的收藏品弄坏了,你会怎么处理?

那要看是谁了 十年以上经过金钱事实验证过的 自然超过物件不会发脾气脸色也不会变,要是妻子孩子打碎的 也就小埋怨几句 要求他们下回注意,如果点背要是四个老人无意打碎 只能说是真点背 拿起家波事收拾起来 看看还有没有啥价值了

收藏的人,不管是自己不小心,还是家人不小心,总是难免会弄坏一些东西。外人没机会接触自己的藏品,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导游郎最心疼的两件藏品如下:

之一件是一柄玉如意,被一个亲戚磕了一个口,虽然心疼得很,但也只能面不改色的安慰说没事,以后粘起来就行了。回头跟老婆的说法是:哪天我们钱多得没地方花了,去做个金镶玉。实际上,到现在为止,它还静静的躺在盒子里等着呢。

另一个是窑变烧成三峡图案的钧瓷盘,我们家叫它“天门中断楚江开”。导游郎最早的微信头像用的就是它的照片,可惜原图也删除了,只能在二维码里还能看到它的影子。这个盘子被老婆不小心磕碎了江口图案的一角。我们心疼地把能找到的碎片全收拾起来,说以后可以原样修复。这个以后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首都博物馆的元青花凤首壶出土时碎成了48片,大师的修复过程历时13个月,文物修复真不是普通人能承担的。

收藏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开始出现意外是难免的,吃一堑长一智,慢慢的也就得心应手了,遇到收藏品被损坏的事情,心平气和的处理最重要。

把花瓶打碎了.怎么办?

花瓶碎了通常情况都是扔了,留意别伤着其他人,对于自己心理暗示:“不破不立”,旧地不去新的不来。

家用花瓶不向出土文物珍贵,拼接复原,有考古价值。只能在买一个称心如意的摆在室内。

一个同事前些年去参加朋友婚礼,买了一对花瓶,与新人交接中不甚掉地碎了,主持人高声说,“碎碎平安”,打破了尴尬局面。

从泥土里挖出来的陶罐有什么特点?

光洁,朴素,美观就是从泥土里挖出来的陶具的特点。陶罐被人捧起,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和他当年在御厨的时候一样光洁、朴素、美观。

从泥土里挖出来的陶罐,擦洗后光泽依旧成了历史文物,十分珍贵。

陶罐是有一定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来盛液体或食品的陶制容器,陶罐是陶瓷制造的一种盛液体或食品的陶制容器。

从泥土里挖出来的陶罐具有吸附力强,但较重而易于摔碎的特点。古陶罐高约110厘米,口径宽而阔,直径大约40厘米,最粗处直径有50多厘米,其底部尖而锥,直径大约只有15厘米。从外观看,通体白色略现淡红,罐口挖掘时被铲损的部位呈灰色,整个罐身有突起的细密花纹图案。

请问三星堆祭祀坑很多文物打碎埋下去的,这样做为什么?

这些不是故意打碎的。若是故意打碎,就能在里面找到残片再拼接回去。像那刚发掘出来的破损的金面罩,另一半在坑里却找不到了。为什么?

我之前就说过,这些东西本就是从中原抢来的,所以运输途中,或者抢夺途中,难免有磕碰而残缺。但毕竟三千年前,青铜器都是贵重玩艺。纵便汉代,铜都可以制造钱币。可见就算有残缺,也是宝物。就像如今的金子一样。

这些坑,等同埋了一大堆“贵重金属”,富可敌国啊!跟祭祀基本上关系不大。若真是跟信仰有关,不会如此亵渎神灵的。

你们想想古墓中埋随葬品是如何埋法?那都是一件件放好,按门类摆正来放的,不是吗?连给祖宗的随葬品,都不能用破的,都要恭恭敬敬地放好。那祭祀天神的东西,如何可能就这么乱埋了?

所以,为什么我说这些官僚专家乱来呢?

因为他们当学术是放卫星呢?为了吹牛,说什么祭祀坑[捂脸]什么古蜀文明[我想静静]哈哈!用一堆残破且被弄坏了的祭祀品来祭祀吗?

这意味着上古的一次“焚书后遗症”,为了建立“炎黄百姓联盟”,黄帝部族(羊人)带领着巴人部族(蛇人)、蜀人部族(虫人)、鱼凫王朝(鱼人)、有夏一族(“太阳神树”鸟人)与炎帝部族(牛人)、商人部族(“天命玄鸟”鸟人)、周人部族(“凤鸣岐山”鸟人)决战于阪原,形成为“炎黄联盟”,大家成为“炎黄子孙”。

为了形成精神信仰的统一,三星堆文明体现的“羊人领先、手执巴蜀、胸有华夏”的信仰融入新的“龙🐉图腾信仰”,就是“牛🐮羊🐑角(炎人、黄人)、蛇身(巴人)、虫麟(蜀人)、鱼🐟尾(鱼凫部落)、鸟爪(夏人、商人、周人)”,大家都成为“龙的传人”。

为了思想的统一性,炎黄联盟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掩埋了以前的部族信仰,这也是三星堆文明中没有文字的重要原因,能烧的都烧了,烧不掉的也都埋了,这就是三星堆文明中存在打碎文物现象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否祭祀坑还有争议。三星堆文物测定年代为商中晚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柄权杖。权杖图案是一个头像,一只鸟引导一支箭射向鱼。商人崇鸟,蜀人崇鱼。人头像代表族群。再对应年代,其意是商灭蜀。这个权杖是商人统治者的。

以此类推应该是蜀人反抗商人统治。最后砸了器物,毁了权杖。埋入了地下,意即永远打倒商人。

要搞清这个问题,得从祭祀文化说起。

在考古时,常会发现在史前文化祭坑中将器物打碎的现象。原因是什么?有时考古人员也不太清楚。如果你对古代祭祀文化有了解,搞清这个问题就不难了。

一、三星堆祭坑处在燎祭阶段

古代祭祀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煙祭阶段、燎祭阶段和炉祭阶段。煙祭是站在高处举柴升烟,好让神灵看到人在祭祀他们。燎祭就要复多了,隆重多了。即设祭坛,架柴禾,燃烧时添加青铜器、玉器和牺牲(去了内脏的牛羊)等等。炉祭是指在宗庙、家庙等用香炉、供品等祭祀。

二、打碎器物是诚意

在燎祭时,古人认为要把人间最美好的东西献给神灵,不仅包括酒肉、青铜器、玉器等,而且还包括美女。现在看来有点残忍,不过那个时古人认为是必要的。这些东西都要统统打碎和美女一起烧掉。用以表达诚意,别人不能再用了。

三、对传统文化要扬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往往是精华与糟粕集于一体。全盘否定是错误的,全盘照搬也是不对的,特别是祭祀要尊重传统,树立新风。

谢谢阅读和关注[作揖][玫瑰]

作者简介:

汪帮宏,古红堂主人,徽商后人,古陶瓷收藏鉴赏家,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华侨茶叶基金会高级顾问,清华大学特聘讲师,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国际茶业展和马连道国际茶文化节“专家组成员。曾为工信部和清华大学主编并主讲了《古陶瓷窑口知识》和《古陶瓷鉴赏与投资》。撰写的《如此茶》一书作为国礼赠送外宾。曾应邀在全国政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地宣讲陶瓷文化、茶文化、香文化、宋代文化和《红楼梦》文化等。2012年被北京“西城讲坛”评为最受市民欢迎的十大专家讲师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新保网小编对于5岁娃打碎3千年文物的相关介绍了。希望这些关于5岁娃打碎3千年文物的5点解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关于的问题,欢迎继续关注我们。

标签: 5岁娃打碎3千年文物 唐三彩 三彩 打碎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