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新保网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骑行1328公里去北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骑行1328公里去北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广西师范学院不升级改名为广西师范大学?
首先说明,广西师范大学已经存在,在桂林市,所以,设在南宁的广西师范学院不可能改名广西师范大学。两个学校不在一个级别上。
广西师范大学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广西师大”,坐落于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是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 *** 共建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首批广西地方立法服务基地”“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高校和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入选高校、中国 *** 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唯一被评为优秀的地方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文科基地。由南京大学对口支援广西师范大学。 学校创办于1932年,是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也是当时全中国仅有的6所国立师范学院,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抗战时期,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高等学府,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 截至2024年9月,学校有王城、育才和雁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多亩;有22个教学学院(含独立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学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试点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组委托的学校,部属重点院校西南大学对口支援学校,广西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现有明秀、长岗、五合、武鸣4个校区,占地面积3587.4亩,馆藏纸质图书183.39万册,电子图书159万册,合作举办1所独立学院。在职教职工1328人,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4643人,硕士研究生1301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21176人;学校近年来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军训工作优秀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等荣誉。
你问这个问题有点傻了,首先广西师范大学在桂林!广西师范学院在南宁,要让两个学校合并吗?
第二点,教学水平怎么样,科研实力如何!不是叫什么名字就能解决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换个名字就觉得自己牛逼了,那是自欺欺人!中国高等教育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思路!
现在的广西师范学院原名是南宁师范学院,八十年代中期,在桂林的原广西师范学院改成广西师范大学后,南宁师范学院就改成广西师范学院。这样改名,搞得很混乱。这是典型的教育行政化的产物。有些人认为校名前面冠予的行政区域越大,学校的规格就越高。但不想想,北京大学为何不改成中国大学,哈佛大学为何不改成美国大学。一个高等院校不在内涵建设上下只足够功夫,哪怕再冠个多么堂皇的名称,也只会是徒有虚名
朱元璋在元末战争中的对手都有谁,这些人的结局如何?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即明太祖,生于1328年,1398年6月24日驾崩,1368年—1398年在位,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
元朝末年,政治腐朽,贪官横行,赋税徭役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天下大乱,众英雄都揭竿而起,天下出现各种势力割据的状态。朱元璋就是其中一方势力,他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奋斗生涯。在朱元璋二十几年的江山统一奋斗史中,遇到了无数可怕的对手,下面就一一列举出来。
1.大败陈友谅
朱元璋占领应天后,以应天为根据地,开始了他的统一江南之战。首先朱元璋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就是处于长江上游的陈友谅。
1360年的陈友谅,已经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这时的陈友谅势力非常强大,但是陈友谅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战胜陈友谅也不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采用刘基的建议,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在应天郊外的江东桥,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计谋,于是陈友谅大败。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2.消灭张士诚
张士诚在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进攻张士诚。
在朱元璋取得一系列的战役胜利后,顺利占领了江北地区、杭州和湖州。同年十一月,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了平江战役。
张士诚在平江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于是他死守平江,最后弹尽粮绝。朱元璋攻入平江后,俘虏张士诚,最后朱元璋命令手下乱棍打死张士诚,东吴灭亡。
3.歼灭方国珍
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最后在征南将军胡廷瑞的长驱直入攻击下,同年,方国珍投降。
4.元朝 ***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军25万,被进中原。在朱元璋的一生中,一共进行了八次北伐灭元之战。
之一次北伐: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明朝为肃清蒙古胡元残余部队而进行的大规模统一战争。明军在定西北大败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逃往和林,此时北元已无成建制的抵抗,之一次北伐大获全胜。
第二次北伐: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对北元进行了第二次征伐。此战结果,徐达的主力中路军大败,李文忠的东路军得失相当,仅冯胜的西路军获胜,第二次北征以失败告终,原因是明军轻敌冒进。
第三次北伐: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至三月,朱元璋又对北元进行了第三次北征。朱元璋命令西平侯沐英率其陕西明军进攻北元,结果北元国公脱火赤、爱足等遭突然袭击,未经激烈抵抗就被明军俘虏南下。
第四次北伐: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至八月,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四次进攻作战。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南侵明边境,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汤和为左副将军,傅友德为右副将军,分两路出塞北征。结果北元平章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等被俘。
第五次北伐:洪武二十(1387年)年,朱元璋发动的又一场北伐战争,结果是战胜北元太尉纳哈出,并把辽东纳入明朝势力范围。
第六次北伐: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朱元璋对塞外胡元进行了第六次进攻作战。作战前明军侦察到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于是蓝玉发动了对捕鱼儿海的突袭。结果脱古思帖木儿逃走,在逃走路途中被其部将也速迭尔(阿里不哥后裔)缢杀。北元太尉蛮子仓卒迎战,失败战死。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全部被俘。
第七次北伐: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至三月,朱元璋对塞外胡元进行了第七次进攻作战。胡元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屡为边患,朱元璋晋王朱冈、燕王朱棣分兵两路进攻,结果乃儿不花等投降。
第八次北伐: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朱元璋对塞外胡元进行了第八次进攻作战。燕王朱棣领兵在大宁歼灭了北元的部队,北元将领哈剌兀、索林帖木儿等被俘虏,明军大胜凯旋。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出现了群雄逐鹿、兵燹四起的混乱局面。最早扯旗起事的是方国珍,他独霸东南沿海,其麾下的水军船坚炮利,很是强大;盐枭出身的张士诚割据江苏等东南膏腴之地,广有钱粮,拥众百万,他曾在高邮之战中击溃“百万元军”,兵多将广,声势浩大;小明王韩林儿,红巾军创始人韩山童之子,是天下红巾军名义上的共主,大家表面上都不敢轻视他,装作唯其马首是瞻的样子,他的势力主要盘踞在河南安丰一带;明玉珍,割据天府之国四川,钱粮充足,兵强马壮;此外还有占据湖南、湖北、江西的陈友谅、称雄福建的陈友定、割据岭南的何真等。
此时的元王朝迭遭红巾军凌厉打击,早已是风雨飘摇,但百足之虫,死而未僵,元军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孛罗帖木儿、梁王巴匝剌瓦尔密等部仍具相当实力。
此时的朱元璋还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他刚刚接替死去不久的岳父郭子兴的位置,成了淮西红巾军的首领。当时他只占据了一个应天府(今南京),实力弱小, 还无法和群雄争霸。于是他采纳了老儒朱升的“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辖区内努力发展生产,且耕且战,奠定了雄厚的军需后勤保障基础。
朱元璋虽然力不如人,但他很注意聘用能人,文有冯国用兄弟、李善长 、刘伯温、陶安等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武有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等能征善战、攻城略地,而且淮西军在诸路义军中军纪最为严明,所以很快脱颖而出。
壮大后的朱元璋开始向外发展,并屡次击败陈友谅、张士诚,很快将势力扩展至苏、浙、皖、赣等省。元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集结主力,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被打得大败亏输,逃跑时中流矢身亡。次年,友谅子陈理献武昌投降元璋,汉亡。至正二十四年,元璋称吴王。二十六年,他发布《平周檄文》,落款虽仍沿用大宋龙凤年号,口吻却已经锋芒毕露,已隐隐露出称帝自立的意思。
翌年9月,淮西军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虏了自称周王的张士诚;之后,又大举围攻方国珍,方见大势已去,无奈率部投降。朱元璋再接再厉, 挥师南下,又接连攻灭了福建陈友定和广东的何真,至此,除盘踞云南的元梁王外,南方的割据势力基本被元璋廓清。
元璋见形势一片大好,遂派身经百战的骁将徐达、常遇春统25万大军誓师北伐。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帝位,建立明朝,是为明洪武帝。这一年又被称作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同年8月,明北伐军攻进大都(北京),元朝被推翻。之后,明军东征西讨,先后平定了西北、四川、云、贵、东北等地,扫平群雄,一统天下。
【原创问答 欢迎探讨 剽窃必究】
【插图源自 *** 】
提到朱元璋在元末战争中的对手,大家不约而同都想到陈友谅,但是除了这个人外,还有张士诚。
先说陈友谅
陈友谅是渔民的儿子,后来徐寿辉派倪文俊攻打沔阳,陈友谅在这个时候加入倪文俊。但是两年后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被陈友谅所杀。
之后陈友谅不断拓展地盘,长江以南他最强。
再之后杀掉徐寿辉,自己称汉王。
不幸的是不到三年,在与朱元璋鄱阳湖大战时箭穿头颅,当场死去。
陈友谅是土匪打仗!
再说张士诚
张士诚是贩卖私盐的,后来率领盐民起义,次年,在高邮称“诚王”。不久后脱脱率百万大军来袭,自认为就此失败,幸运的是脱脱被赐死。百万大军就此散去。
之后不断扩张,占领了江浙一带,富得流油,又自称“吴王”。正因此,整日享乐。最后被朱元璋打败,俘虏到南京后,自杀而去。
张士诚是商人打仗!
对于陈友谅、张士诚,当然有这么一种说法:“友谅最桀,士诚最富。”
最后,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一吐为快!
为什么史书上记载朱元璋长得很丑?
史书上对于朱元璋的相貌描述的并不多,所谓朱元璋长相奇丑无比,大多数出自于民间传说,什么鞋拔子脸, *** 子之类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天有在讲座中提到,有据可查的有两个,一个是郭子兴之一次见到了朱元璋,说:奇奇相貌。认为他相貌长的很奇特。我也蛮好奇,难道比他还奇特?
而到了嘉靖皇帝的时候,徐文长看见了朱元璋的画像,拍手叫好:真天子像也!还写了一篇《高皇帝画像赞》。当然了,徐渭也有可能是拍死人的马屁,讨好现实的主子。而后来民间关于朱元璋相貌的说法,我觉得更多来自于民间的故事演义,而民间故事演义,我认为其素材许多还是从庙堂高官之处流传出来,再经过文人之手之口加工,流传到民间之后,就会添油加醋,肯定有夸张走样的成分。你摸着胸口将实话,这两张画像,能是他奶奶的同一个人吗?
所以,朱元璋丑不丑的问题,我的判断,之一,朱元璋肯定不是英俊的帅哥,有一点缺陷是肯定的;第二,不至于像民间描述的那样,像个驴脸的怪物。而朱元璋长相被异化,很有可能来自官员和文人对他执政不满的一种宣泄。朱元璋执政期间视官员与文人为无物,朝廷命官直接脱裤子光 *** 打板子,读书人不愿意做官的直接嚓嚓,这样的政策别人心里能说好才怪哪。
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以秦始皇为例,《史记》记载秦始皇: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分析了,“蜂准”就是一个人面部中央突然凹陷下去一块。“豺声”表明有气管炎和心肌梗塞,“长目”疑似马目。“挚鸟膺”是鸡胸。在郭老分析之后,秦始皇就是这么个丑陋的大怪物。但是《十批判书》终究只是带有政治倾向的时文,并非客观的学术著作。历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就说秦始皇,“他并不是后世所想象的生长着一幅严肃得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些母亲的遗传,他应该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 主席作的最后一首诗就批评了郭沫若的观点.《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郭沫若后来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唱和:“读书卅载探龙穴,云海茫茫未得珠。知有仙方医俗骨,难排蛊毒出穷隅。岂甘樗栋悲绳墨,愿竭驽骀效策驱。犹幸春雷惊大地,寸心初觉视归趋。”真的好尴尬!事实上,长目,是长长的大眼睛。挚鸟膺,《史记》载,说挚鸟,鹘,膺突向前,其性悍勇。嬴政的身材魁梧高大,昂首挺拔。“蜂准”,《史记·三家注》集解徐广曰:“蜂,一作‘隆’,蜂,虿也,高鼻也。” 嬴政有高挺的鼻梁。豺声,是说声音洪亮。所以说,秦始皇其实是个大眼睛高鼻梁的帅哥。
至于画像的问题,那就更是没法说了,看一看中国古代的人物画像就知道,中国古代人物画,更大的特征就是:没特征。文人永远是面白有须的蔫吧像;帝王大臣都是一张臃肿的大胖脸;
女人大部分都是病歪歪的婴儿肥。我就这么说吧,假如画里的古人都活在今天,你拿着西方人的油画人物像等于拿一张照片,你能对号入座。拿着中国的古代人像,你彻底蒙圈,都跟去棒子国整过容一样,一模一样的没特点。至于朱元璋的画像,我更倾向于故宫博物馆收藏的这一张,虽然平庸,终究像个人样儿啦,而且跟后代也很相似。这种外星人造型,也就哈哈一乐吧。
最后说一句,尽管几百年来一直有人黑朱元璋,但是站在权力巅峰的人物都很欣赏朱元璋,你说是为什么呢?
到此,以上就是新保网小编对于骑行1328公里去北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骑行1328公里去北大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